首页 |研究院概况 |新闻公告 |研究人员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中华文化国际教育 |国际合作 |学术刊物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新闻公告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讲座纪要:丝绸之路研究的视域与方法——以新样文殊研究为例
发布日期:2020-11-08浏览次数:字号:[ ]

2020年10月13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在综合楼清常厅举行第二期“未来—北京语言大学,文化青年”学术沙龙。本期学术沙龙以“丝绸之路研究:视域与方法——以新样文殊研究为例”为主题。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陈皛老师主讲,王金花老师担任主持人,陈民镇老师和刘青海老师为评议人。鉴于丝绸之路研究这一课题的庞大性,陈皛老师通过新样文殊研究这一例子将自己的学术思考与大家做了分享。


一、丝绸之路的概念

陈皛老师首先讲述了“丝绸之路”概念的由来。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陈皛老师进一步对学者李希霍芬提出这一概念的历程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分享。她指出,这一概念所指的就是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并通过图片的方式向我们做了直观的阐述。


      德国学者赫尔曼在其著作中《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把这条路的含义又进一步延伸到了遥远西方的叙利亚。叙利亚是中国生丝的较大市场之一,主要就是依靠通过内陆亚洲及伊朗的这条道路获得生丝的。赫尔曼关于丝绸之路的主张,得到了法兰西学院院士格鲁塞尔为代表的东方学家的支持,1848年在《从希腊到中国》一书中肯定了这条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李希霍芬的学生、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将丝绸之路又称为“运丝大道”。1963年法国著名汉学家布尔努瓦的《丝绸之路》研究著作在学界也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东方视角下日本的学者早期也是以中西文化交流史这样一个名字来命名丝绸之路研究的。1962年长泽和俊也是以丝绸之路为名写了相关的研究专著。


二、新样文殊

      陈老师鉴于新样文殊独特的考古学、历史学以及艺术学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丝绸之路研究的视角,将此作为了此次沙龙学术会议的讲述范例。


      新样文殊是指1975年10月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新型文殊壁画。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对莫高窟第220窟的重层甬道进行整体搬迁时,在甬道北壁新发现了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三月二十五日翟奉达出资绘制的壁画“新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图”及供养人像行列和题记。此壁画的发愿文为研究者提供了可供考证的供养人画像,壁画年代等信息,极具研究价值。


      关于新样文殊的“新”,敦煌考古研究所给出了三点解释,第一,是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的像第一次单独出现;第二,是文殊菩萨原来是侧面像出现,现在是正面像出现;第三,是文殊菩萨的狮子驭者原来是昆仑奴,现在变成了于阗王,身份更为高贵。接着陈老师以图片的形式依次向我们展示了初唐莫高窟 331窟、中晚唐榆林窟25窟的文殊菩萨画像,直观的展现了文殊形象新特征。


      关于文殊菩萨如何来到敦煌,陈老师也给出了有文献记载的相关传说,并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考证。北宋延一《广清凉传》中记载了菩萨化身为贫女的说法,这个传说也见于日本僧人圆仁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840年,圆仁在巡礼五台山时,日记中也提到了文殊菩萨化身为贫女。荣新江教授结合诸类文献,认为这一故事的产生时间大概是在中晚唐时代,到北宋这一故事基本上就发展成熟了,之后文殊菩萨的画像广为流传,被带到各国,并在日本有很明显的表现。


就此问题陈老师做出了三点总结:
      一是来源,五台山化现故事文殊化身为贫女;

二是结合文物,新样文殊的首次出现,不晚于盛唐开元十三年(725);

三是传播,日本清凉寺版画文殊。日僧奝然雍熙三年(986)带回日本的新样文殊是目前日本所见时间最早的新样文殊。


      接着陈老师就新样文殊被带回日本最早是宋代还是唐代提出了自己的学术思考。据相关文献记载,开成五年(840)圆仁巡礼五台山,并记载了圆仁返日后的弘法活动,建造了比睿山文殊菩萨像,在《日本三代实录》中有对菩萨像的相关描述:“正体文殊坐像一躯,高四尺八寸。化现文殊乘狮子立像一躯,高八尺。胁侍文殊立像四躯,高各五尺三寸。侍者化现文殊童子立像一躯,高五尺三寸。师子驭者化现文殊大士立像一躯,高五尺三寸。”


      关于文殊画像是依据什么来创制的,陈老师指出了学界存在的三种猜测:依《五台山化现图》创制;模仿五台山大华严寺文殊塑像;模仿长安大兴善寺文殊画像。第二种说法也是陈老师目前所认同的,对此她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佐证。


       陈皛老师发言完毕后,刘青海老师和陈民镇老师对此次讲座做了评议。刘青海老师肯定了陈皛老师以圆仁《入唐求法巡行记》为中心来探讨中日佛教美术文化交流,善于以小见大。同时对新样文殊的研究界限、以及新样旧样的区分标准等细节提出疑问,陈皛老师加以生动的解释和回应。最后刘青海老师结合自己在中晚唐文学研究中与佛教相关的问题与现场师生做了交流探讨,并期待文中对于五台山以外的佛教坛场有更多的论述,追问空海和最澄在回日本国的宗派矛盾与中晚唐佛道斗争及佛教内宗派斗争的关系如何?陈皛老师都作了回应。


      随后,陈民镇老师就丝绸之路问题做了补充,指出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先秦。陈民镇老师还就新样文殊中涉及的于阗王和昆仑奴的形象区分提出疑问,陈皛老师从图像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现场师生也加入到了学术的探讨和争鸣之中,谭惟老师也就五台山在丝绸之路及中日佛教交流中的价值意义这一问题与陈皛老师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此次学术沙龙,陈皛老师将这样一个涉及了考古学,文学,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课题带入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是一种学术的交流也是一种学术的互进,其新颖性和丰富性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陈皛老师的讲解获得了广泛的互动和回应,受到了在场师生一致好评。“未来”系列沙龙旨在为我校师生、青年研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将会持续邀请校内外青年教师分享研究心得,欢迎各位前来参加。






主讲人简介

陈皛,女,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博士后,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唐宋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兴趣包括海外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文化研究,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主持教育部一般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个项目,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研究和汉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